首页 资讯 正文

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主题图片展在海口开展

体育正文 61 0

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主题图片展在海口开展

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主题图片展在海口开展

编者按: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,珊瑚礁是海洋中的“热带雨林”,在维护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在海南,有这样一群人,在为守护这片“海底雨林”默默努力着,为海洋生态(shēngtài)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(gòngxiàn)。6月8日(rì),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,让我们走近这群人,了解(liǎojiě)他们与珊瑚礁生态保护的故事。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杰(zhāngjié) 摄影报道 张茂/图片编辑 2025年5月30日,傍晚(bàngwǎn)的三亚湾正在(zài)退潮。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一处珊瑚修复试验基地海域,形态各异的珊瑚在清澈海水(hǎishuǐ)中若隐若现,长势喜人。这是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及其(jíqí)团队深耕多年的“海底雨林”一角。 2025年5月30日,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一处珊瑚修复试验基地,陈宏(右)与助手将(jiāng)活体珊瑚固定于(yú)珊瑚苗圃架上。 2025年5月30日(rì),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(yánjiūsuǒ)一处珊瑚修复(xiūfù)试验基地,陈宏(右)与助手,准备利用无人机将固定好的珊瑚苗圃架“空投”至目标海域。 2025年5月30日,科研人员操控无人机将珊瑚苗圃架“空投”至(zhì)目标(mùbiāo)海域。 岸边,陈宏与(yǔ)助手正将活体珊瑚苗固定在特制的苗圃架上。随后,他们用无人机慢慢(mànmàn)吊起珊瑚苗圃架,精准“空投”至目标海域。 作为海南最早开展珊瑚种植(zhòngzhí)的先行者之一,年近花甲的陈宏已(yǐ)投身海底“植树造林”三十多年,他的梦想是在海南岛四周(sìzhōu)海域,打造一片缤纷多姿的“海底雨林”。其间(qíjiān),他无数次深潜海底种植珊瑚,历经种种艰险,却从未放弃。 在海南的蜈支洲岛、分界(fēnjiè)洲岛等地(dì),潜水员兼职当珊瑚礁环保员,常态化开展海底“护林”工作。图为2017年5月24日,分界洲岛的“海底护林员”潜入海底观察(guānchá)珊瑚的生长情况。 珊瑚礁(shānhújiāo)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最丰富的(de)生态系统之一,被称为海洋中的“热带雨林”。它(tā)在维护生物多样性、稳固海岸线、促进碳循环、助力国家“双碳”战略及(jí)捍卫海洋权益等方面举足轻重。然而,受(shòu)气候变化(qìhòubiànhuà)、敌害生物暴发及人类活动等影响,全球珊瑚礁持续衰退。海南省是我国最主要的珊瑚礁分布区。近年来,海南一直坚持科学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,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、稳定性和持续性。 2017年5月25日,在海南分界(fēnjiè)洲岛海域,3名“海底护林员”在对珊瑚生长的环境进行海底垃圾清理及珊瑚断枝移植等(děng)工作。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高效的“蓝碳(lántàn)”捕获者,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,还对全球气候调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图为(túwèi)2017年5月1日,一片经过修复后的珊瑚礁,成为(chéngwéi)鱼类聚集栖息(qīxī)与繁衍后代的场所,呈现出勃勃生机。 如今,陈宏早已告别了孤身奋战的局面(júmiàn),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、环保力量在海南正形成“千军万马”之势(zhīshì),彼此协同(xiétóng)发力,共同守护“海底雨林”。 6月3日,在海南大学的实验室里,珊瑚礁生态学专家李秀保的科研团队正(zhèng)潜心研究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创新路径。这些年来,该团队成员足迹遍布海南岛四周海域及南沙、西沙等,见证了海南在珊瑚保护(bǎohù)与修复方面的快速发展。在海南的蜈支洲(zhōu)岛、分界洲岛等地,潜水员兼职当珊瑚礁环保员,常态化开展(kāizhǎn)海底“护林”工作(gōngzuò)。这些特殊的“护林员”常年穿梭于(yú)斑斓海底,精心守护着海洋生物的家园。 2024年7月4日,陈宏(左)和助手在该基地海域,对指状蔷薇珊瑚(shānhú)群落(qúnluò)间的海水进行采样。目前,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已形成。 受气候变化、敌害生物暴发及人类活动等影响,全球珊瑚(shānhú)礁持续衰退。图为2024年7月4日,陈宏在一处已经死亡的石珊瑚上(shàng)移植珊瑚苗,通过人工“种植”珊瑚,让其重焕生机(shēngjī)。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丰富程度,代表着珊瑚礁的健康(jiànkāng)状态。图为2024年7月4日,科研人员通过采集珊瑚礁的伴生物种(wùzhǒng),来了解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。 而随着无人机、水下(shuǐxià)机器人等应用于(yú)珊瑚礁保护修复,科技力量正为这片海洋中的“热带雨林”注入新活力。海南大学教授、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爱民(wángàimín)团队,使用水下机器人深入监测珊瑚健康状况,正计划利用卫星遥感大范围跟踪珊瑚礁面积(miànjī)与健康状况。 2025年6月3日,在海南大学珊瑚礁生态(shēngtài)修复创新实验室,科研人员正(zhèng)潜心研究珊瑚白化病。 2025年6月3日,在海南大学珊瑚礁生态修复创新实验室,科研人员在整理白化和健康的(de)(de)珊瑚样本,为后续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实验进行前期处理(chǔlǐ)。 大海退潮后,三亚湾近岸海域一大片珊瑚露出水面,长势(zhǎngshì)良好(liánghǎo)。图为2024年7月4日,科研人员小心翼翼行走(xíngzǒu)在礁体之间,观察珊瑚的生长情况。 多年来,海南坚持生态(shēngtài)立省,将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置于突出位置(tūchūwèizhì),多措并举,力争把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造成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(wénmíng)试验区的(de)(de)标志性工程。而随着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不断增强,越来越多的海底“植树造林者”,以智慧与汗水,为我国“蓝色国土”的可持续未来筑牢生态根基。
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主题图片展在海口开展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